诸葛亮集 蜀汉 诸葛亮撰 清 张澍辑
http://club.xilu.com/wave99/msgview-950484-30849.html
諸葛亮集 (蜀漢)諸葛亮撰 (清)張澍輯
卷一
草廬對
自董卓已來,豪傑並起,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。曹操比於袁紹,則名微而眾寡,然操遂能克紹,以弱為彊者,非惟天命,抑亦人謀也。今操已擁百萬之眾,挾天子以令諸侯,此誠不可與爭雄。孫權據有江東,已歷三世,國險而民附,賢能為之用,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。荊州北據漢、沔,利盡(東)〔南〕海,東連吳會,西通巴、蜀,此用武之國,而其主不能守,此殆天所〔以〕資將軍,將軍豈有意乎?益州險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(上)〔土〕,高祖因之以成帝業。劉璋闇弱,張魯在北,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,智能之士思得明君。將軍既帝室之冑,信義(者)〔著〕於四海,總攬英雄,思賢如渴,若跨有荊、益,保其巖阻,西和諸戎,南撫夷越,外結好孫權,內修政理,天下有變,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、洛,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,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?誠如是,則霸業可成,漢室可興矣。○《三國志》卷三十五《蜀志‧諸葛亮傳》。
為先帝與後帝遺詔
朕初疾但下痢耳,後轉雜他病,殆不自濟。人五十不稱夭,年已六十有餘,何所復恨,〔不復自傷〕,但以卿兄弟為念。射君到,說丞相歎卿智量,〔甚〕大增修,過於所望,審能如此,吾復何憂!勉之,勉之!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。惟賢惟德,可以服人。〔汝父德薄,勿效之。可讀〕《漢書》、《禮記》,閒暇歷觀諸子及《六韜》、《商君書》,益人意智。聞丞相為寫《申》、《韓》、《管子》、《〔六〕韜》一通已畢,未送,道亡,可自更求聞達。
又詔
吾亡之後,汝兄弟父事丞相,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。
為後帝伐魏詔
朕聞天地之道,福仁而禍淫;善積者昌,惡積者喪,古今常數也。是以湯、武修德而王,桀、紂極暴而亡。曩者漢祚中微,網漏凶慝,董卓造難,震蕩京畿。曹操階禍,竊執天衡,殘剝海內,懷無君之心。子丕孤豎,敢尋亂階,盜據神器,更姓改物,世濟其凶。當此之時,皇極幽昧,天下無主,則我帝命,隕越於下。昭烈皇帝體明叡之德,光演文武,應乾坤之運,出身平難,經營四方,人鬼同謀,(日)〔百〕姓與能。兆民欣戴,奉順符讖,建位易號,丕承天序,補弊興衰,存復祖業,誕膺皇綱,不墜於地。萬國未靜,早世遐殂。朕以幼沖,繼統(馮)〔鴻〕基,未習保傅之訓,而嬰祖宗之重。六合壅否,社稷不建,永惟所以,念在匡救,光載前緒,未有攸濟,朕甚懼焉。是以夙興夜寐,不敢自逸,每從菲薄以益國用,勸分務穡以阜民財,授才任能以參其聽,斷私降意以養將士。欲奮劍長驅,指討凶逆,朱旗未舉,而丕復隕喪,斯所謂不然我薪而自焚也。殘類餘醜,又支天禍,恣睢河、洛,阻兵未弭。諸葛丞相弘毅忠壯,忘身憂國,先帝託以天下,以勗朕躬。今授之以旄鉞之重,付之以專命之權,統領步騎二十萬眾,董督元戎,龔行天伐,除患寧亂,克復舊都,在此行也。昔項籍總一彊眾,跨州兼土,所務者大,然卒敗垓下,死於東城,宗族(如焚)〔焚如〕,為笑千載,皆不以義,陵上虐下故也。今賊效尤,天人所怨,奉時宜速,庶憑炎精、祖宗威靈相助之福,所向必克。吳王孫權同恤災患,潛軍合謀,掎角其後。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、康居胡侯支(當)〔富〕、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。大軍北出,便欲率將兵馬,奮戈先驅,天命既集,人事又至,師貞勢并,必無敵矣。夫王者之兵,有征無戰,尊而且義,莫敢抗也,故鳴條之役,軍不血刃,牧野之師,商人倒戈。今旍麾首路,其所經至,亦不欲窮兵極武。有能棄邪從正,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,國有常典,封寵大小,各有品限。及魏之宗族、支葉、中外,有能規利害、審順逆之數,來詣降者,皆原除之。昔輔果絕親於智氏,而蒙全宗之福;微子去殷,項伯歸漢,皆受茅(士)〔土〕之慶。此前世之明驗也。若其迷沈不返,將助亂人,不式王命,戮其妻孥,罔有攸赦。廣宣恩威,貸其元帥,弔其殘民。他如詔書律令,丞相其露布天下,〔使〕稱朕意焉。○《三國志》卷三十三《蜀志‧後主傳》裴注引《諸葛亮集》。
南征詔
賜丞相亮金鈇鉞一、其曲蓋一、前後羽葆鼓吹一部、虎賁六十人。
請宣大行皇帝遺詔表
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,覆燾無疆,昊天不弔,寢疾彌留,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,臣妾號咷,若喪考妣。乃顧遺詔,事惟太宗,動容損益;百寮發哀,滿三日除服,到葬期後如禮;其郡國太守、相、都尉、縣令長,三日便除服。臣亮親受敕戒,震畏神靈,不敢有違。臣請宣下奉行。○《三國志》卷三十二《蜀志‧先主傳》。
前出師表
臣亮言: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敝,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。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,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,蓋追先帝之殊遇,欲報之於陛下也。誠宜開張聖聽,以光先帝遺德,恢弘志士之氣,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義,以塞忠諫之路也。宮中府中,俱為一體,陟罰臧否,不宜異同。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,宜付有司論其刑賞,以昭陛下平明之治,不宜偏私,使內外異法也。侍中、侍郎敦攸之、費禕、董允等,此皆良實,志慮忠純,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。愚以為宮中之事,事無大小,悉以咨之,然後施行,必能裨補闕漏,有所廣益也。將軍向寵,性行淑均,曉暢軍事,試用於昔日,先帝稱之曰能,是以眾議舉寵以為督。愚以為營中之事,事無大小,悉以咨之,必能使行陳和穆,優劣得所也。親賢臣,遠小人,此先漢所以興隆也;親小人,遠賢臣,此後漢所以傾頹也。先帝在時,每與臣論此事,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、靈也。侍中、尚書、長史、參軍,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,願陛下親之信之,則漢室之隆,可指日而待也。
臣本布衣,躬耕南陽,苟全性命於亂世,不求聞達於諸侯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(白)〔自〕枉屈,三顧臣於草廬之中,咨臣以當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許先帝以馳驅。後值傾覆,受任於敗軍之際,奉命於危難之間,邇來二十有一年矣。先帝知臣謹慎,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。受命以來,夙夜憂懼,恐付託不效,以傷先帝之明,故五月渡瀘,深入不毛。今南方已定,甲兵已足,當獎率三軍,北定中原,庶竭駑鈍,攘除姦兇,興復漢室,還于舊都,(北)〔此〕臣所以報先帝,而忠陛下之職分也。至於斟酌損益,進盡忠言,則攸之、禕、允之任也。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;不效,則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靈。若無興德之言,則戮允等,以章其慢。陛下亦宜自謀,以諮諏善道,察納雅言。追惟先帝遺詔,臣不勝受恩感激。今當遠離,臨表涕泣,不知所云。○《蜀志》本傳。
後出師表
先帝慮漢、賊不兩立,王業不偏安,故託臣以討賊也。以先帝之明,量臣之才,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彊也;然不伐賊,王業亦亡,惟坐而待亡,孰(能)〔與〕伐之?是故託臣而弗疑也。臣受命之日,寢不安席,食不甘味,思惟北征,宜先入南,故五月渡瀘,深入不毛,(非)〔并〕日而食。臣非不自惜也,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,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,而議者謂為非計。今賊適疲於西,又務於東,兵法乘勢,此進趨之時也。謹陳其事如〔左〕:
高帝明並日月,謀臣淵深,然涉險被創,危然後安。今陛下(下)未及高帝,謀臣不及良、平,而欲以長計取勝,坐定天下,此臣之未解一也。劉繇、王朗各據州郡,論安言計,舉引聖人,群疑滿腹,眾難塞胸,今歲不戰,明年不征,使孫策坐大,遂并江東,此臣之未解二也。曹操智計殊絕於人,其用兵也,髣髴孫、吳,然困於南陽,險於烏巢,危於祁連,偪於黎陽,幾敗北山,殆死潼關,然後偽定一時耳,況臣才弱,而欲以不危而定之,此臣之未解三也。曹操五攻昌霸不下,四越巢湖不成,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,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,先帝每稱操為能,猶有此失,況臣駑下,何能必勝?此臣之未解四也。自臣到漢中,中間期年矣,然喪趙雲、陽群、馬玉、閻芝、丁立、白壽、劉郃、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,突將無前。(寶)〔賨〕、叟、青羌散騎、武騎一千餘人,此皆數〔十〕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,非一州之所有;若復數年,則損三分之二也,當何以圖敵?此臣之未解五也。今民窮兵疲,而事不可息,〔事不可息〕,則(駐與行事不可息)〔住與行〕勞費正等,而不及虛圖之,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,此臣之未解六也。夫難平者,事也。昔先帝敗軍於楚,當此之時,曹操拊手,謂天下已定。然後先帝東連吳、越,西取巴、蜀,舉兵北征,夏侯授首,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。然後吳更違盟,關羽毀敗,秭歸蹉跌,曹丕稱帝。凡事如此,難可逆見。臣鞠躬盡力,死而後已,至於成(則)〔敗〕利鈍,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。○《蜀志‧本傳》裴松之注。裴注云出張儼《默記》。
薦呂凱表
永昌郡吏呂凱、府丞王伉等,執忠絕域,十有餘年,雍闓、高定偪其東北,而凱等守義不與交通。〔臣〕不意永昌風俗敦直乃爾!(以凱為雲南太守,封陽遷亭侯)。○《三國志》卷四十三《蜀志‧呂凱傳》。
彈李嚴表
(都尉李)嚴少為郡職吏,用性深刻,苟利其身。鄉里為嚴諺曰:「難可狎,李鱗甲。」○《太平御覽》卷四百九十六。
彈李平表
自先帝崩後,平所在治家,尚為小惠,安身求名,無憂國之事。臣當北出,欲得平兵以鎮漢中,平窮難縱橫,無有來意,而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。去年臣欲西征,欲令平主督漢中,平說司馬懿等開府辟召。臣知平鄙情,欲因行之際偪臣取利也,是以表平子豐督主江州,隆崇其遇,以取一時之務耳。平至之日,都委諸事,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。正以大事未定,漢室傾危,伐平之短,莫若褒之。然謂平情在於榮利而已,不意平心顛倒乃爾。若事稽留,將致禍敗,是臣不敏,言多增咎。○《三國志》卷四十《蜀志‧李嚴傳》。
彈廖立表
長水校尉廖立,坐自貴大,臧否群士,公言國家不任賢達而任俗吏,又言萬人率者皆小子也。誹謗先帝,疵毀眾臣。人有言國家兵眾簡練,部伍分明者,立舉頭視屋,憤詫作色曰:「何足言!」凡如是者不可勝數。羊之亂群,猶能為害,況立託在大位,中人以下識真偽耶?○《三國志》卷四十《蜀志‧廖立傳》。
又彈廖立
立奉先帝無忠孝之心,守長沙則開門就敵,領巴郡則有闇昧闒茸其事,隨大將軍則誹謗譏訶,侍梓宮則挾刃斷人頭於梓宮之側。陛下即位之後,普增職號,立隨比為將軍,面語臣曰:「我何宜在諸將軍中!不表我為卿,上當在五校!」臣答:「將軍者,隨大比耳。至於卿者,正方亦未為卿也。且宜處五校。」自是之後,怏怏懷恨。○《三國志》卷四十《蜀志‧廖立傳》裴注引《諸葛亮集》。
公文上尚書
平為大臣,受恩過量,不思忠報,橫造無端,危恥不辨,迷罔上下,論獄棄科,導人為奸,俠情狂志,若無(王)〔天〕地。自度姦露,嫌心遂生,聞軍臨至,西嚮託疾還沮、漳,軍臨至沮,復還江陽,平參軍狐忠勸諫乃止。今纂賊未滅,社稷多難,國事惟和,可以克捷,不可苞含,以危大業。輒與行中軍師車騎將軍都鄉侯臣劉(琦)〔琰〕、使持節前軍師〔征西〕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臣魏延、前將軍都亭侯臣袁琳、左將軍領荊州刺史高陽鄉侯臣吳壹、督前部右將軍玄鄉侯臣高翔、督後部後將軍安樂亭侯臣吳班、領長史綏軍將軍臣楊儀、督左部行中監軍揚武將軍臣鄧芝、行前監軍征南將軍臣劉巴、行中護軍偏將軍臣費禕、行前護軍偏將軍漢成亭侯臣許允、行左護軍篤信中郎將臣丁咸、行右護軍偏將軍臣劉敏、行護軍征南將軍當陽亭侯臣姜維、行中典軍討虜將軍臣上官雝、行中參軍〔昭武中郎將臣胡濟、行參軍建義將軍臣閻晏、行參軍偏將軍〕臣爨習、行參軍裨將軍臣杜義、行參軍武略中郎將臣杜祺、行參軍綏戎都尉臣盛勃、領從事中郎武略中郎將臣樊(政)〔岐〕等議,輒解平任,免官祿、節〔傳〕、印綬、符策,削其爵(士)〔土〕。○《三國志》卷四十《蜀志‧李嚴傳》裴注引。
上言追尊甘夫人為昭烈皇后
皇思夫人履行修仁,淑慎其身。大行皇帝,昔在上將,嬪妃作合,載育聖躬,大命不融。大行皇帝存時,篤義垂恩,念皇思夫人神柩在遠飄颻,特遣使者奉迎。會大行皇帝崩,今皇思夫人神柩已到,又梓宮在道,園陵將成,安厝有期。臣輒與太常(卿)臣賴恭等議:《禮記》曰:「立愛自親始,教民孝也;立敬自長始,教民順也。」不(志)〔忘〕其親,所繇生也。《春秋》之義,母以子貴。昔高皇帝追尊太上昭靈夫人為昭靈皇后,孝和皇帝改葬其母梁貴人,尊號曰恭懷皇后,孝愍皇帝亦改葬其母王夫人,尊號曰靈懷皇后。今皇思夫人宜有尊號,以慰寒泉之思,輒與恭等〔案〕諡法,宜曰昭烈皇后。《詩》曰:「穀則異室,死則同穴。」故昭烈皇后宜與大行皇帝合葬,臣請太尉告宗廟,(露布)〔布露〕天下,具禮儀別奏。○《三國志》卷三十四《蜀志‧甘皇后傳》。
上事表
臣先遣虎步監孟(琥)〔琰〕據武功水東,司馬懿因渭水漲,以二十日出騎萬人,來攻(琥)〔琰〕營。臣作(竹)〔車〕橋,越水射之,橋成馳去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七十三。
祁山表
祁山去沮縣五百里,有民萬戶。(囑)〔矚〕其丘墟,信為殷矣。○《水經注》卷二十《漾水》注。
表
耽文山、澤山、司彌瘞山、婁山、辟龍山。
舉蔣琬密表
臣若不幸,後事宜以付琬。○《三國志》卷四十四《蜀志‧蔣琬傳》。
臨終遺表
伏念臣賦性拙直,遭時艱難,興師北伐,未獲全功,何期病在膏(盲)〔肓〕,命垂旦夕。伏願陛下清心寡慾,約己愛民,達孝道於先君,布仁心於寰宇,提拔隱逸,以進賢良,屏黜姦讒,以厚風俗。〔臣初奉先帝,資仰於官,不自治生。今〕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,薄田十五頃,子孫衣食,自有餘饒。臣身在外,無別調度,隨時衣食,悉仰於官,不別治生,以長尺寸。〔若〕臣死之日,不使內有餘帛,外有盈財,以負陛下也。○《蜀志‧本傳》。
街亭自貶疏
臣以弱才,叨竊非據,親秉旄鉞以厲三軍,不能訓章明法,臨事而懼,至有街亭違命之闕,箕谷不戒之失,咎皆在臣,授任無方。臣明不知人,料事多闇,《春秋》責帥,臣職是當。請自貶三等,以督厥咎。○《蜀志‧本傳》。
正議
昔在項羽,起不由德,雖處華夏,秉帝者之勢,卒就湯鑊,為後永戒。魏不審(戒)〔鑒〕,今次之矣;免身為幸,刑在子孫。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齒,承偽指而進書,有若崇、竦稱莽之功,亦將偪於元禍苟免者耶!昔世祖之創跡舊基,奮羸卒數千,摧莽彊旅四十餘萬於昆陽之郊。夫據道討淫,不在眾寡。及至孟德,以其譎勝之(方)〔力〕,舉數十萬之師,救張郃於陽平,勢窮慮悔,()〔僅〕能自脫,辱其鋒銳之眾,遂喪漢中之地,深知神器不可妄獲,旋還未至,感毒而死。子桓淫逸,繼之以纂。縱使二三子多逞蘇、張詭靡之說,奉進驩兜滔天之辭,欲以誣毀唐帝,諷解禹、稷,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!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。又《軍誡》曰:「萬人必死,橫行天下。」昔軒轅氏整卒數萬,制四方,定(四海)〔海內〕,況以數十萬之師,據正道而臨有罪,有可得而(千)〔干〕擬者哉!○《蜀志》本傳裴注引《諸葛亮集》。
絕盟好議
權有僭逆之心久矣,國家所以略其釁情者,求犄角之援也。今若加顯絕,讎我必深,便當移兵東(戍)〔伐〕,與之角力,須并其土,乃議中原。彼賢才尚多,將相輯穆,未可一朝定也。頓兵相持,坐而須老,使北賊得計,非策之上者。若孝文卑辭匈奴,先帝優與吳盟,皆應權通變,弘思遠益,非匹夫之為(分)〔忿〕者也。今議者咸以權利在鼎足,不能并力,且志望以滿,無上岸之情,推此,皆似是而非也。何者?其智力不侔,故限江〔自〕保;權之不能越江,猶魏賊之不能渡漢,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。若大軍致討,彼高當分裂其地以為後規,下當略民廣境,示武於內,非端坐者也。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,我之北伐,無東顧之憂,河南之眾不得盡西,此之為利,亦已深矣。權僭之罪,未宜明也。○《蜀志‧本傳》裴注引《漢晉春秋》。
上先帝書
亮夜算太乙數,今年歲次癸(亥)〔巳〕,罡星在西方;又觀乾象,太白臨於雒城之分,主於將帥,多凶少吉。
為法正答或問書
(帝)〔主公〕之在公安也,北畏曹公之彊,東憚孫權之偪,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;當斯之時,進退(狠)〔狼〕跋,法孝直為之輔翼,令翻然翱翔,不可復制,如何禁止孝直使不得行其意耶!○《三國志》卷三十七《蜀志‧法正傳》。
答法正書
君知其一,未知其二。秦以亡道,政苛民怨,匹夫大呼,天下土崩,高祖因之,可以弘濟。劉璋闇弱,自焉以來有累世之恩,文法羈縻,互相承奉,德政不舉,威刑不肅。蜀土人士,專權自恣,君臣之道,漸以陵替;寵之以位,位極則賤,順之以恩,恩竭則慢。所以致弊,實由於此。吾今威之以法,法行則知恩,限之以爵,(匕)〔爵〕加則知榮;恩榮並濟,上下有節。為治之要,於斯而著矣。○《蜀志‧本傳》裴注引郭沖五事。
答關羽書
孟起兼資文武,雄烈〔過〕人,一世之傑,黥、彭之徒,當與(翼)〔益〕德並驅爭先,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 也。○《三國志》卷三十六《蜀志關羽傳》。
與杜微書
服聞德行,饑渴歷時,清濁異流,無緣咨覯。王元泰、李伯仁、王文儀、楊季休、丁君幹、李永南兄弟、文仲寶等,每歎高志,未見如舊。猥以空虛,統領貴州,德薄任重,慘〔慘〕憂慮。朝廷主公今年始十(人)〔八〕,天資仁敏,愛德下士。天下之人思慕漢室,欲與君因天順民,輔此明主,以隆季興之功,著勳於竹帛也。以謂賢愚不相為謀,故自割絕,守勞而已,不圖自屈也。○《三國志》卷四十二《蜀志‧杜微傳》。
答杜微書
曹丕纂弒,自立為帝,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。欲與群賢因其邪偽,以正(其)〔道〕滅之。怪君未有相誨,便欲求還於山野。丕又大興勞役,以向吳、楚。今因丕多務,且以閉境勤農,育養民物,並治(田)〔甲〕兵,以待其挫,然後伐之,可使兵不戰民不勞而天下定也。君但當以德輔時耳,不責君軍事,何為汲汲欲求去乎!○同前。
答李恢書
行當離別,以為惆悵,今致氍(毹)〔 〕一,以達心也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七百八。
與劉巴書
劉公雄才蓋世,據有荊土,莫不歸德,天人去就,已可知矣。足下欲何之?○《三國志》卷三十九《蜀志劉巴傳》裴注引《零陵先賢傳》。
與劉巴論張飛書
張飛雖實武人,敬慕足下。主公今方收合文武,以定大事;足下雖天素高亮,宜少降意也。○同前。
答李嚴書
吾與足下相知久矣,可不復相解!足下方誨以光國,戒之以勿拘之道,是以未得默已。吾本東方下士,誤用於先帝,位極人臣,祿賜百億。今討賊未效,知己未(未)〔答〕,而方寵齊、晉,坐自貴大,非其義也。若滅魏斬叡,帝還故居,與諸子並升,雖十命可受,況於九耶!○《三國志》卷四十《蜀志‧李嚴傳》裴注引《諸葛亮集》。
又與李嚴書
吾受賜八十〔萬〕斛,今蓄財無餘,妾無副服。○《北堂書鈔》卷三十八。
與張魯書
靈仙養命,猶節松霞,而享身嗜味,奚能尚道?○《藝文類聚》。
與張裔書
君昔在(柏)〔陌〕下,營壞,吾之用心,食不知味;後流迸南海,相為悲(難)〔歎〕,寢不安席;及其來還,委付大任,同獎王室,(吾)自以為與君古之石交也。石交之道,舉讎以相益,割骨肉以相明,猶不相(許)〔謝〕也,況吾但委意於元儉,而君不能忍耶?○《三國志》卷四十一《蜀志‧楊洪傳》。
與張裔蔣琬書
姜伯約忠勤時事,思慮精密,考其所有,永南、季常諸人不如也。其人,涼州上士也。○《三國志》卷四十四《蜀志‧姜維傳》。
又與張裔蔣琬書
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。姜伯約甚敏於軍事,既有膽義,深解兵意。此人心存漢室,而才兼於人,畢教軍事,當遣詣宮,覲見主上。同前。
又與張裔蔣琬書
令史失賴厷,掾屬喪楊禺,為朝中損益多矣。○《三國志》卷四十五《蜀志‧楊戲傳》注。
與蔣琬董允書
孝起前臨至吳,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,鄉黨以為不可近。吾以為鱗甲者〔但〕不當犯之耳,不圖復有蘇、張之事出於不意。可使孝起知之。○《三國志》卷三十九《蜀志‧陳震傳》。
與孟達論李嚴書
部分如流,趣拾罔滯,正方性也。○《三國志》卷四十《蜀志‧李嚴傳》。
與孟達書
往年南征,歲(未及)〔末乃〕還,適與李鴻會於漢陽,承知消息,概然永嘆,以存足下平素之志,豈徒(託空)〔空託〕名榮,貴為(華)〔乖〕離乎!嗚呼孟子,斯實劉封侵陵足下,以傷先帝待士之義。又鴻道王沖造作虛語,云足下量度吾心,不受沖說。尋表明之言,追平生之好,依依東望,故遣有書。○《三國志》卷四十一《蜀志‧費詩傳》。
與步騭書
僕前軍在五丈原。原在武功西十里。馬(家)〔冢〕在武功東十餘里,有高勢,攻之不便,是以留耳。○《水經注》卷十八《渭水》注。
與陸遜書
家兄年老,而恪性疏,(令)〔今〕使典主糧穀,糧穀軍之要最,僕雖在遠,竊用不安。足下特為啟至尊〔轉〕之。○《三國志》卷六十四《吳志‧諸葛恪傳》裴注引《江表傳》。
與孫權書
漢室不幸,王綱失紀,曹賊纂逆,蔓延及今,皆思勦滅,未遂同盟。亮受昭烈皇帝寄託之重,敢不竭力盡忠。今大兵已會於祁山,狂寇將亡於渭水。伏望執事以同盟之〔義,命將北征,共靖中原〕,同匡漢室。書不盡言,萬希昭〔鑒〕。○《藝文類聚》。
又與孫權書
所送白眊薄少,重見辭謝,益以增慚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四十一。
答司馬懿書
使杜子緒宣意於公威也。○《三國志》卷十五《魏志溫恢傳》裴注引《魏略》。
與(足)〔兄〕瑾論白帝兵書
兄嫌白帝兵非精練。到所督,則先帝帳下白眊,西方上兵也。嫌其少也,當復部分江州兵以廣益之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四十一。
與兄瑾言趙雲燒赤(岸)〔崖〕閣道書
前趙子龍退軍,燒壞赤(岸)〔崖〕以北閣道。緣谷一百餘里,其閣梁一頭入山腹,其一頭立(桂)〔柱〕於水中。今水大而急,不得安柱,此其窮極,不可彊也。○《水經注》卷二十七《沔水》注。
與兄瑾言大水赤崖橋閣悉壞書
頃大水暴出,赤崖以南,橋閣悉壞。時趙子龍與鄧伯苗,一戍赤崖屯田,一戍赤崖口,但得緣崖與伯苗相聞而已。○同前。
與兄瑾言治綏陽谷書
有綏陽小谷,雖山崖絕重,谿水縱橫,難用行軍。昔( )〔邏〕候往來,要道通(入)〔人〕。今使前軍斫治此道,以向陳倉,足以扳連賊勢,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。○《水經注》卷十七《渭水》注。
與兄瑾論陳震書
孝起忠純之性,老而益篤,及其贊述東西,歡樂和合,有可貴者。○《三國志》卷三十九《蜀志‧陳震傳》。
與兄瑾言孫松書
既受東朝厚遇,依依於子弟。又子喬良器,為之惻愴。見其所(吳)〔與〕亮器物,感用流涕。○《三國志》卷五十一《吳志‧孫翊傳》。
與兄瑾言殷禮書
(感)〔殷〕德嗣秀才,今之僑肸者也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一千。
與兄瑾言子喬書
喬本當還成都,今諸將子弟皆得傳運思惟,宜同榮辱。今使喬督五六百兵,與諸子弟傳於谷中。○《蜀志‧本傳》裴松之注。
與兄瑾言子瞻書
瞻今已八歲,聰慧可愛,嫌其早成,恐不為重器耳。○《蜀志》本傳。
誡子書
夫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,儉以養德,非澹薄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。夫學(欲)〔須〕靜也,才(欲)〔須〕學也,非學無以廣才,非靜無以成學。慆慢則不能研精,險躁則不能(理)〔治性〕。年與時馳,意與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窮廬,將復何及!○《太平御覽》卷四百五十九。
又誡子書
夫酒之設,合禮致情,適體歸性,禮終而退,此和之至也。主意未殫,賓有餘(豪)〔倦〕,可以至醉,無致於亂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四百九十七。
誡外生書
夫志當存高遠,慕先賢,絕情慾,棄凝滯,使庶幾之志,揭然有所存,惻然有所感;(忽田仲)〔忍屈伸〕,去細碎,廣咨問,除嫌吝,雖有淹留,何損於美趣,何患於不濟。(不)〔若〕志不彊毅,意不慷慨,〔徒〕碌碌滯於俗,默默束於情,永竄伏於凡庸,不免於下流矣!○《太平御覽》卷四百五十九。
卷二
答蔣琬教
思惟背親捨德,以殄百姓,眾人既不隱於心,實又使遠近不解其義,是以君宜顯其功舉,以明此選之清重也。○《三國志》卷四十四《蜀志‧蔣琬傳》。
與李豐教
吾與君父子戮力以獎漢室,此神明所聞,非但人知之也。表都護典漢中,委君(與)〔於〕東關者,不與人議也。謂至心感動,(始終)〔終始〕可保,何圖中乖乎!昔楚卿屢絀,亦乃克復,思道用福,應自然之數也。願寬慰都護,勤追前闕。今雖解任,形業(自滿)〔失故〕,奴婢賓客百數十人,君以中郎參軍(呂)〔居〕府,方之氣類,猶為(其可復)〔上家。若〕都護思負一意,君與公(王)〔琰〕推心從事者,否可復通,逝可復還也。詳思斯戒,明吾用心。臨書長嘆,泣涕而已!○《三國志》卷四十《蜀志‧李嚴傳》裴注引。
與張裔教
去婦不顧門,萎韭不入園,以婦人之性,草萊之情,猶有所恥,想忠壯者意何所之?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九百七十六。
黜來敏教
將軍來敏對上官顯言:「新人有何功德而奪〔我〕榮資與之耶?諸人共憎我,何故如是?」敏年老狂悖,生此怨言。昔成都初定,議者以為來敏亂群,先帝以新定之際,故遂含容,無所禮用。後劉子初選以為太子家令,先帝不悅而不忍拒也。今上即位,吾闇於知人,遂復擢為將軍祭酒,違議者之審見,背(所疏先帝)〔先帝所疏〕外,自謂能以敦厲(俗薄)〔薄俗〕,帥之以義。今既不能,表退職,使閉門思愆。○《三國志》卷四十二《蜀志‧來敏傳》裴注引。
稱姚冑教
忠益者莫大於進人,進人者各務其所尚;今姚掾並存剛柔,以廣文武之用,可謂博雅矣,願諸掾各希此事,以屬其望。○《三國志》卷四十五《蜀志‧楊戲傳》注引。
與群下教
夫參署者,集眾思廣忠益也。若遠小嫌,難相違覆,曠闕損矣。違覆而得中,猶棄敝蹻而獲珠玉。然人心苦不能盡,惟徐元直處此不惑,又董幼宰參署七年,事有不至,至於十反,來相啟告。苟能慕元直之十反,幼宰之殷勤,有忠於國,則亮可少過矣。○《三國志》卷三十九《蜀志‧董和傳》。
又與群下教
昔初交州平,屢聞得失,後交元直,勤見啟誨,前參軍於幼宰,每言則盡,後從事於偉度,數有諫止;雖資性鄙暗,不能悉納,然與此四子終始好合,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。○同前。
與參軍掾屬教
任重才輕;故多闕漏。前參軍董幼宰,每言輒盡,數有諫益,雖性鄙薄,不能悉納。幼宰參署七年,事有不至,至於十反,未有忠於國如幼宰者也。亮可以少(其)過矣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四十九。
勸將士勤攻己闕教
大軍在祁山箕谷,皆多於賊,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,則此病不在兵少也,在一人耳。今欲減兵省將,明罰思過,校變通之道於將來;若不能然者,雖兵多何益!自今以後,諸有忠慮於國,但勤攻吾之闕,則事可成,賊可死,功可蹻足而待矣。○《蜀志》本傳裴注引《漢晉春秋》。
教
昔孫叔敖乘馬三年,不知牝牡,稱其賢也。○《藝文類聚》卷九十三。
教
今民貧國虛,決敵之資,惟仰錦耳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八百十五。
轉運教
計一歲運,用蓬旅簟千萬具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七百八。
南征教
用兵之道,攻心為上,攻城為下;心戰為上,兵戰為下。
作斧教
前後所作斧,都不可用。前到武都〔一日〕,鹿角壞刀環千餘枚,賴賊已走。〔若未走,無所復用〕。問自(今)〔令〕作部刀斧〔數〕百枚,用之百餘日,初無壞者。爾乃知彼主者無意,宜收治之,非小事也。若臨敵,敗人軍事矣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三十七、七百六十三。
作匕首教
作部作匕首五百枚,以給騎士。○《北堂書鈔》卷一百二十三。
作剛鎧教
敕作部皆作五折剛鎧,十折矛以給之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五十三。
賊騎來教
若賊騎左右來至,徒〔從〕行以戰者,陟嶺不便,宜以車蒙陳而待之。地狹者,以鋸齒而待之。○《北堂書鈔》卷一百十七。
軍令
聞雷鼓音,舉白(幡)〔幢〕絳旗,大小船皆進戰,不進者斬。聞金音,舉青旗,船皆止,進者斬。〔若賊近,徐還;遠者,疾還〕。○《北堂書鈔》卷一百二十。
軍令
聞鼓音,舉黃帛兩半幡合旗,為三面員陳。○《北堂書鈔》卷一百十七。
軍令
連衝之陳,以狹而厚,〔為利陣〕。令騎不得與相離,〔護側騎與相〕遠。《北堂書鈔》卷一百十七。
軍令
敵以來進持鹿角,兵悉卻在連衝後。敵已附,鹿角裏兵但得進踞,以矛戟刺之,不得此駐,起駐妨弩壞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十七。
軍令
始出營,豎矛戟,舒幡旗,鳴鼓角。行三里,辟矛戟,結幡旗,止鼓角。未至營三里,復豎矛戟,舒幡旗,鳴鼓角。至營,復結幡旗,止鼓角。違令者髡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三十九。
軍令
戰時,皆取船上布幔、布衣漬水中,積聚之,〔以助水淹〕。賊有火炬、火箭,以掩滅之也。〔違令者髡翦耳〕。○《北堂書鈔》卷一百三十二。
軍令
選三部司馬,皆限力舉二百斤以上,前驅司馬便大戟田基司馬取能挽一石七以上弓。○《太平御覽》。
軍令
凡戰臨陳,皆無讙譁,明聽鼓音,靜視幡麾,麾前則前,麾後則後,麾左則左,麾右則右,不聞令而擅前後左右者斬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四十一。
軍令
軍行濟河,主者常先沈白璧,文曰:某主使者某甲(收)〔敢〕告於河,賤臣某甲作亂,天子使某帥眾濟河,征討醜類,故以璧沈,惟爾有神裁之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五百二十六。
軍令
兩頭進戰,視麾所(止)〔指〕,聞三金音,止,二金音,還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四十一。
軍令
軍列營步騎士以下皆著兜鍪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五十六。
軍令
帳下及右陳各持彭排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五十七。
軍令
金鼓幢麾隆衝皆以立秋日祠。先時一日,主者請祠,其主者奉祠。若出征有所剋獲,還亦祠。向敵祠,血于鐘鼓。秋祠及有所剋獲,但祠,不血鐘鼓。祝文:某官使主者某,敢告隆衝鐘鼓幢麾。夫軍武之器者,所以正不義,為民除害也。謹以立秋之日,潔牲黍稷旨酒而敬薦之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五百二十六。
軍令
〔今〕荊州非少人也,而著籍者寡,平居發調,則人心不說;可語劉荊州,令〔國中〕凡有游戶,皆使自實,因錄以益眾可也。○《蜀志‧本傳》裴注引《魏略》。
軍令
嘗以己丑日祠牛馬先。祝文曰:某月己丑,某甲敢告(先牛先)〔牛馬先〕。馬者,用兵之道,牛(馬)者,軍農之用。謹潔牲黍稷旨酒,敬而薦之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五百二十六。
兵法
知有所甚愛,知有所不足愛,可以用兵矣。故夫善將者,以其所不足愛者,養其所甚愛者。士之不能皆銳,馬之不能皆良,器械之不能皆堅固也,處之而已矣。兵之有上中下也,是兵之有三權也。孫臏有言曰:「以君下駟,與彼上駟;取君上駟,與彼中駟;取君中駟,與彼下駟。」此兵說也,非馬說也。下下之不足以與其上也,吾既知之矣,吾既棄之矣。中之不足以與吾上,下之不足以與吾中,吾不既再勝矣乎?得之多於棄也,吾斯從之矣。彼其上之有三權也。三權也者,以一權而致二者也。管子曰:「攻堅則瑕者堅,攻瑕則堅者瑕」。嗚乎!不從其瑕而攻之,天下皆彊敵也。
兵法祕訣
鎮星所在之宿,其國不可伐。又彗星見大明,臣下縱橫,民流亡無所食,父子死離,夫婦不相得。四維有流星,前如(幾)〔瓮〕,後如火,光景天,如雷聲,名曰天狗。其下饑荒,民疾疫,群臣死。流星東北行,名天(國)〔岡〕。天海之口,必有大水土功。又四維有流星,入以後有(日)〔白〕氣如雲,狀如車輪,是謂齧食。其下大兵,中國多盜賊。又有星如,見(斗北)〔北斗〕,名為旬始。天下大亂,諸侯爭雄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二十八。
兵要
軍已近敵,羅落常平明以先發,絕軍前十里內,各案左右下道,亦十里之內。數里之外,五人為部,人持一白幡,登高外向,明看隱蔽之處。軍至,轉尋高而前。第一見賊,轉語後第二,第一詣主者,白之。凡候見賊百人以下,但舉幡指;百人以上,便舉幡大呼。主者遣疾馬往視察之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三十一。
兵要
凡軍行營壘,先使腹心及鄉導前覘審知,各令候吏先行,定得營(也)〔地〕,壁立軍分數,立四表候視,然後移營。又先使候騎前行,持五色旂,見溝坑揭黃,衢路揭白,水澗揭黑,林藪揭青,野火揭赤,以本鼓應之。立旗鼓,令相聞見。若渡水踰山,深邃林藪,精(饒)〔驍〕勇騎投搜數里無聲,四周絕跡。高山樹頂,令人遠視,精兵四向要處防禦。然後分兵前後,以為鎮拓,乃令輜重老小,次步後馬,切在整肅,防敵至,人馬無聲,不失行列。險地邪徑,亦以部曲鱗次,或須環(過)〔迴〕旋轉,以後為前,以左為右,行則魚貫,立則雁行。到前止處,游騎精銳,四向散列而立,各依本方下營。一人一步,隨師多少,咸表十二辰,豎立旗,長二丈八尺,(密)〔審〕子午卯酉地,勿令邪僻,以朱雀旂豎午地,白虎旂豎酉地,玄武旂豎子地,青龍旂登卯地,招搖旂豎中央。其樵牧飲食,不得出表外也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三十一。
兵要
人之忠也,猶魚之有淵,魚失水則死,人失忠則凶。故良將守之,志立而名揚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七十三。
兵要
不愛尺璧而愛寸陰者,時難遭而易失也。故良將之趨時也,衣不解帶,足不躡地。○同前。
兵要
責之而不驕,委之而不專,扶之而不隱,免之而不懼,故良將之動也,猶璧之不朽。○同前。
兵要
良將之為政也,使人擇之,不自舉;使法量功,不自度。故能者不可蔽,〔不能者〕不可飾,妄譽者不能進也。○同前。
兵要
言行不同,豎私枉公,外相連誣,內相謗訕,有此不去,是謂敗亂。○《北堂書鈔》卷一百十三。
兵要
枝葉強大,比居同勢,各結朋黨,競進憸人,有此不去,是謂敗徵。○同前。
兵要
有制之兵,無能之將,不可以敗;無制之兵,有能之將,不可以勝。
兵要
督將以下,各自有幡。軍發時,幡指天者勝。○《北堂書鈔》卷一百二十。
兵要
若能力兼三人,身與馬如膠漆,手與劍如飛鳳,誠宜寵嘉。○《太平御覽》。
作木牛流馬法
木牛者,方腹曲頭,一(股)〔腳 〕四足,頭入頷中,舌著於(度)〔腹〕。載多而行少,宜可大用,不可小使;特行者數十里,群行者二十里也。曲者為牛頭,雙者為牛腳 ,橫者為牛領,轉者為牛足,覆者為牛背,方者為牛腹,垂者為牛(古)〔舌〕,曲者為牛肋,刻者為牛齒,立者為牛角,細者為牛鞅,攝者為牛鞦軸。牛仰雙轅,人行六尺,牛行四步。載一歲糧,日行二十里,而人不大勞(牛不飲食)。流馬尺寸之數,肋長三尺五寸,廣三寸,厚二寸二分,左右同。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,徑中二寸。前腳孔分墨二寸,(七)〔去〕前軸孔四寸五分,廣一寸。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,孔長二寸,廣一寸。後(細)〔軸〕孔去前杠(孔)分墨一尺五分,大小與前同。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,大小與前(後同)〔同。後〕杠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,後載剋去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。前杠長一尺八寸,廣二寸,厚一寸五分。後杠與等板方囊二枚,厚八分,長二尺七寸,高一尺六寸五分,廣一尺六寸,每枚受米二斛三斗。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,前後同。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,孔長一寸五分,廣七分,八孔同。前後四腳 ,廣二寸,厚一寸五分。形制如象,靬長四寸,徑面四寸三分。孔徑中三腳杠,長二尺一寸,廣一寸五分,厚一寸四分,同杠耳。○《蜀志‧本傳》裴注引《諸葛亮集》。
八陳圖法
八陳既成,自今行師,庶不覆敗矣。○《水經注》。
朝發南鄭牋
朝發南鄭,莫宿(墨)〔黑〕水,(四十五)〔四五十〕里。○《水經注》卷二十七《沔水》注。
師徒遠涉帖
師徒遠涉,道里甚艱,自及褒、斜,幸皆無恙,使還,馳此,不復旦。○《太平御覽》。
漢嘉金書
漢嘉金朱提銀,采之不足以自食。○《郡國志注》。
論交
勢利之交,難以經遠。士之相知,溫不增華,寒不改葉,能貫四時而不衰,歷險夷而益固。○《太平御覽》卷四百六引《要覽》。
論光武
曹植曰:「漢之二祖,俱起布衣。高祖闕於微細,光武知於禮義。高祖又鮮君子之風,溺儒冠,不可言敬。辟陽淫辟,與眾共之。詩書禮樂,帝堯之所以為治也,而高祖輕之。濟濟多士,文王之所以獲寧也,而高祖蔑之不用。聽戚姬之邪媚,致呂氏之暴戾,果令凶婦肆酖酷之心。凡此諸事,豈非寡計淺慮,斯不免於閭閻之人,當世之匹夫也。世祖多識仁智,奮武略以攘暴,興義兵以掃殘,破二公於昆陽,斬阜、賜於漢津。當此時也,九州鼎沸,四海淵湧,言帝者二三,稱王者四五,若克東齊難勝之寇,降赤眉不計之虜,彭寵以望異內隕,龐萌以叛主取誅,隗戎以背信斃軀,公孫以離心授首。(耳)〔爾〕乃廟勝而後動眾,計定而後行師,於時戰克之將,籌畫之臣,承詔奉命者猶寵,違令犯旨者顛危。故曰,建武之行師也,計出於主心,勝決於廟堂。故竇融因聲而景附,馬援一見而歎息。」
諸葛亮曰:曹子建論光武,將則難比於韓、周,謀臣則不敵良、平,時人談者,亦以為然。吾以此言誠能美大光武之德,而有誣一代之俊異。何哉?追觀光武二十八將,下及馬援之徒,忠貞智勇,無所不有,篤而論之,非減曩時。所以張、陳特顯於〔前者,乃自高帝動多闊疏,故良、平得廣於忠信,彭、勃得橫行於〕外。語有「曲突徙薪為彼人,焦頭爛額為上客」,此言雖小,有似二祖之時也。光武神略計較,生於天心,故帷幄無他所思,六奇無他所出,於是以謀合議同,共成王業而已。光武稱鄧禹曰:「孔子有回,而門人益親。」歎吳漢曰:「將軍差強吾意,其武力可及,其忠不可及」。與諸臣計事,常令馬援後言,以為援策每與諧合。此皆明(知君)〔君知〕臣之審也。光武上將非減於韓、周,謀臣非劣於良、平,原其光武策慮深遠,有杜漸曲突之明,高帝能疏,故陳、張、韓、周有焦爛之功耳。○《金樓子》第四卷《立言篇》。
論諸子
老子長於養性,不可以臨危難。商鞅長於理法,不可以從教化。蘇、張長於馳辭,不可以結盟誓。白起長於攻取,不可以廣眾。子胥長於圖敵,不可以謀身。尾生長於守信,不可以應變。王嘉長於遇明君,不可以事暗主。許子將長於明臧否,不可以養人物。此任長之術者也。○《長短經》卷一《任長》。
論讓奪
范蠡以去貴為高,虞卿以舍相為功,太伯以三讓為仁,燕噲以辭國為禍,堯、舜以禪位為聖,孝哀以授童為愚,武王以取殷為義,王莽以奪漢為篡,桓公以管仲為霸,秦王以趙高喪國,此皆趣同而事異也。明者以興,暗者以辱亂也。○《長短經》。
與先帝論黃忠
忠之名望,素非關、馬之倫也,而今便令同列。馬、張在近,親見其功,尚可諭指;關遙聞之,恐必不悅,得毋不可乎!○《三國志》卷三十六《蜀志‧黃忠傳》。
與先帝論薦劉巴
運籌策於帷幄之中,吾不如子初遠矣!若提枹鼓,會軍門,使百姓喜勇,當與人議之耳。《三國志》卷三十九《蜀志‧劉巴傳》裴注引《零陵賢傳》。
論斬馬謖
夫亮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,用法明也。是以楊(千)〔干〕亂法,魏絳戮其僕。今四海分裂,兵交方始,若復廢法,何用討賊耶!○《三國志》卷三十九《蜀志‧馬謖傳》裴注引《襄陽記》。
論來敏
敏亂群 ,過於孔文舉。○《宋書》卷六十二《王微傳》。
稱許靖
靖人望,不可失也,借其名以竦動宇內。
稱龐統廖立
龐統、廖立,楚之良才,當贊興世業者也。○《三國志》卷四十《蜀志‧廖立傳》。
稱蔣琬
公(立)〔琰〕託志忠雅,當與吾〔共〕贊王業者也。○《三國志》卷四十四《蜀志‧蔣琬傳》。
又稱蔣琬
蔣琬,社稷之器,非百里之才也。其為政以安民為本,不以修飾為先,願主公重加察之。○同前。
稱董厥
董令史,良士也。吾每與之言,(慎思)〔思慎〕宜適。○《蜀志》本傳。
稱殷禮
不意東吳菰蘆中,乃有奇偉如此人!○《太平御覽》卷一千。
答惜赦
治世以大德,不以小惠,故匡衡、吳漢不願為赦。先帝亦言,吾周旋陳元方、鄭康成間,每見啟告,治亂之道悉矣,曾不語赦也。若劉景升、季玉父子,歲歲赦宥,何益於治也!○《三國志》卷三十三《蜀志‧後主傳》裴引《華陽國志》。
答姜維
彼本無戰情,所以固請戰者,以示武於其眾耳。將在軍,君命有所不受,苟能制吾,豈千里而請戰耶!○《蜀志‧本傳》裴注引《漢晉春秋》。
諭參佐停更
夫統武行(行)師,以大信為本,得原失信,古人所惜;去者束裝以待期,妻子鶴望而計日,雖臨征難,義所不廢。○《蜀志》本傳裴注引。
論諫
若留外人,則當留兵,兵留則無所食,一不易也;加夷新傷破,父兄死喪,留外人而無兵者,必成禍患,二不易也;又(吏)〔夷〕屢有廢殺之罪,自嫌釁重,若留外人,終不相信,三不易也;今(欲使吾)〔吾欲使〕不留兵,不運糧,而綱紀粗定,夷、漢粗安故耳。○《蜀志‧本傳》裴注引《漢晉春秋》。
謝賀者
普天之下,莫非漢民,國家威力未舉,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。一夫有死,皆亮之罪,以此相賀,能不為愧。○《蜀志‧本傳》裴注引。
司馬季主墓碑銘
玄漠太寂,混合陰陽,天地交判,萬品滋彰。先生理著,分別柔剛,鬼神以觀,六度顯名。○《真誥》卷十四。
柘東城石刻
碑即仆蠻,為漢奴,夷畏誓,常以右搘捂。
南中紀功碑陰銘
萬歲之後,勝我者過此。
黃陵廟(可)〔記〕
僕躬耕南陽之畝,遂蒙劉氏顧草廬,勢不可卻,計事善之,於是情好日密,相拉總師。趨蜀道,履黃牛,因江山之勝,亂石排空,驚濤(宿)〔拍〕岸,斂巨石於江中,崔嵬巑岏,列作三峰,平治洚水,順之其道,非神扶助於禹,人力奚能致此耶?僕縱步環覽,乃見江左大山壁立,林麓峰(蠻)〔巒〕如畫,熟視於大江重復石壁間,有神像景見焉,鬢髮鬚眉,冠裳宛然,如采畫者。前豎一旌旗,右駐一黃犢,猶有董工開導之勢。古傳所載黃龍助禹開江治水,九載而功成,信不誣也。惜乎廟貌廢去,使人太息。神有功助禹開江,不事鑿斧,順濟舟航,當廟食茲土。僕復而興之,再建其廟號,目之(日)〔曰〕黃牛廟,以顯神功。
梁甫吟
步出齊東門,遙望蕩陰里。里中有三墳,纍纍正相似。問是誰家子?田(彊)〔疆〕古(治)〔冶〕氏。力能排南山,文能絕地紀。一朝被讒言,二桃殺三士。誰能為此謀?相國齊晏子。○《藝文類聚》卷十九。
雜言
我心如秤,不能為人作輕重。○《北堂書鈔》卷三十七。
二十八宿分野
角、亢、(氏)〔氐〕,鄭,兗州:東郡入角一度;東平、任城、(由)〔山〕陽入角六度;泰山入角十二度;濟北、陳留入亢五度;濟陰入氐一度;東平入氐七度。
房、心,宋,豫州:潁川入房一度;汝南入房二度;沛郡入房四度;梁國入房五度;淮陽入心一度;魯國入心三度;楚國入心四度。
箕、尾,燕,幽州:營州(人)〔入〕箕中十度;上谷入尾一度;漁陽入尾三度;右北平入尾七度;西河、上郡、北地、遼西東入尾十度;涿 郡入尾十六度;渤海入箕一度;樂浪入箕三度;玄菟 入箕六度;廣陽入箕九度。
斗、牽牛、須女,吳、越,揚州:九江入斗一度;廬江入斗六度;豫章入斗十度;丹陽入斗十六度;會稽入牛一度;臨淮入牛四度;廣陵入牛八度;泗水入女一度;六安入牛六度。
虛、危,齊,青州:齊國入虛六度;北海入虛九度;濟南入危一度;樂安入危四度;東萊入危九度;平原入危十一度;淄州入危十四度。
營室、東壁,衛,并州:安定入營室一度;天水入營室八度;隴西入營室四度;酒泉入營室十一度;張掖入營室十二度;武都入東壁一度;金城入東壁四度;武威入東壁六度;燉(威)〔煌〕入東壁八度。
奎、婁、胃,魯,徐州:東海入奎一度;瑯邪入奎一度;琅密入婁一度;(陽城)〔城陽〕入婁九度;膠東入胃(七)〔一〕度。
昴、畢,趙,冀州:魏郡入昴一度;鉅鹿入昴三度;常山入昴五度;廣平入昴七度;中山入昴一度;清河入昴九度;信都入(十)〔畢〕三度;趙郡入畢八度;安平入畢四度;河間入畢十度;真定入畢十三度。
觜、參,魏,益州:廣漢入觜一度;越巂入觜三度;蜀郡入觜一度;犍為入參三度;牂牁入參五度;巴郡入參五度;漢中入參九度;益州入參七度。
東井、輿鬼,秦,雍州:雲中入東井一度;定襄入東井八度;雁門入東井十六度;代郡入東井二十八度;太原入東井二十九度;上黨入輿鬼二度。
柳、七星、張,周,三輔:弘農入柳一度;河南入七星三度;河東入張三度;河內入張九度。
翼、軫,楚,荊州:南陽入翼六度;南郡入翼十度;江夏入翼十二度,零陵入軫十一度;桂陽入軫六度;武陵入軫十度,長沙入軫十六度。○《晉書》卷十二《天文志》。
陰符經序
諸葛亮敘曰:所謂命者,性也。性能命通,故聖人尊之以天命,愚其人而智其聖,故曰,天機張而不死,地機弛而不生。觀乎《陰符》,造化在乎手,生死在乎人,故聖人藏之於心,所以陶甄天地,聚散天下,而不見其跡者,天機也。故黃帝得之以登雲天,湯、武(男)〔得〕之以王天下,五霸得之以統諸侯。夫臣易而主難,不可以輕用。太公九十非不遇,蓋審其主焉。若使哲(上)〔士〕執而用之,立石為主,刻木為君,亦可以享天下。夫臣盡其心,而主反怖有之,不亦難乎?嗚乎!無賢君,則義士自死而不仕,莫若散志巖石,以養其命,待生於泰階。世人以夫子為不遇,以秦儀為得時。不然,志在立宇宙,安能馳心下走哉?丈夫所恥。嗚乎!後世英哲,審而用之。范蠡重而長,文種輕而亡,豈不為泄天機?天機泄者沈三劫,宜然。故聖人藏諸名山,傳之同好,隱之金匱,恐小人竊而弄之。
陰符經注
天性,人也;人心,機也;立天之道,以定人也。◇注:以為立天定人,其在於五賊。
其盜機也,天下莫能見,莫能知。君子得之,固窮;小人得之,輕命。◇注:夫子、太公,豈不賢於孫、吳、韓、白,所以君子小人異者,四子之勇,至於殺身,固不得其主而見殺矣。
爰有奇器,是生萬象,八卦甲子,神機鬼藏。◇注:奇器者,聖智也。陰陽相勝之行,時昭乎進乎象矣。天垂象,聖人則之,推甲子,畫八卦,考蓍龜,稽律歷,則鬼神之情,陰陽之理,昭著乎象,無不盡矣。八卦之象,申而用之,六十甲子,轉而用之,神出鬼入,萬明一矣。
天發殺機,龍蛇起陸;人發(機殺)〔殺機〕,天地反覆。◇注:按楚殺漢兵數萬,大風杳冥,晝晦,有若天地反覆。
卷三
《便宜十六策》
治國第一
治國之要,其猶治家。治家者務立其本,本正則末正矣。夫本者,倡始也;末者,應和也。倡始者,天地也;應和者,萬物也。萬物之事,非天不生,非地不長,非人不成。故人君舉措應天,若北辰為之主,台輔為之臣佐,列宿為之官屬,眾星為之人民。是以北辰不可變改,台輔不可失度,列宿不可錯繆,此天之象也。故立臺榭以觀天文,郊祀、逆氣以配神靈,所以務天之本也;耕農、社稷,山林、川澤,祀祠祀福,所以務地之本也;庠序之禮,八佾之樂,明堂辟雍,高牆宗廟,所以務人之本也。故本者,經常之法,規矩之要。圓鑿不可以方枘,鉛刀不可以砍伐,此非常用之事不能成其功,非常用之器不可成其巧。故天失其常,則有逆氣,地失其常,則有枯敗;人失其常,則有患害。經曰:「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。」此之謂也。
君臣第二
君臣之政,其猶天地之象,天地之象明,則君臣之道具矣。君以施下為仁,臣以事上為義。二心不可以事君,疑政不可以授臣。上下好禮,則民易使,上下和順,則君臣之道具矣。君以禮使臣,臣以忠事君。君謀其政,臣謀其事。政者,正名也,事者,勸功也。君勸其政,臣勸其事,則功名之道俱立矣。是故君南面向陽,著其聲響,臣北面向陰,見其形景。聲響者,教令也,形景者,功效也。教令得中則功立,功立則萬物蒙其福。是以三綱六紀有上中下。上者為君臣,中者為父子,下者為夫婦,各修其道,福祚至矣。君臣上下,以禮為本,父子上下,以恩為親,夫婦上下,以和為安。上不可以不正,下不可以不端。上枉下曲,上亂下逆。故君惟其政,臣惟其事,是以明君之政修,則忠臣之事舉。學者思明師,仕者思明君。故設官職之全,序爵祿之位,陳璇璣之政,建台輔之佐,私不亂公,邪不干正,此治國之道具矣。
視聽第三
視聽之政,謂視微形,聽細聲。形微而不見,聲細而不聞,故明君視微之幾,聽細之大,以內和外,以外和內。故為政之道,務於多聞,是以聽察採納眾下之言,謀及庶士,則萬物當其目,眾音佐其耳。故經云:「聖人無常心,以百姓為心。」目為心視,口為心言,耳為心聽,身為心安。故身之有心,若國之有君,以內和外,萬物昭然。觀日月之形,不足以為明,聞雷霆之聲,不足以為聽,故人君以多見為智,多聞為神。夫五音不聞,無以別宮商,五色不見,無以別玄黃。蓋聞明君者常若晝夜,晝則公事行,夜則私事興。或有興嗟之怨而不得聞,或有進善之忠而不得信。怨聲不聞,則枉者不得伸,進善不納,則忠者不得信,邪者容其姦。故《書》云:「天視自我民視,天聽自我民聽。」此之謂也。
納言第四
納言之政,謂為諫諍,所以采眾下之謀也。故君有諍臣,父有諍子,當其不義則諍之,將順其美,匡救其惡。惡不可順,美不可逆;順惡逆美,其國必危。夫人君拒諫,則忠臣不敢進其謀,而邪臣專行其政,此為國之害也。故有道之國,危言危行,無道之國,危行言孫,上無所聞,下無所說。故孔子不恥下聞,周公不恥下賤,故行成名著,後世以為聖。是以屋漏在下,止之在上,上漏不止,下不可居矣。
察疑第五
察疑之政,謂察朱紫之色,別宮商之音。故紅紫亂朱色,淫聲疑正樂。亂生於遠,疑生於惑。物有異類,形有同色。白石(加)〔如〕玉,愚者寶之;魚目似珠,愚者取之;狐貉似犬,愚者蓄之;栝蔞似瓜,愚者食之。故趙高指鹿為馬,秦王不以為疑;范蠡貢越姜女,吳王不以為惑。計疑無定事,事疑無成功。故聖人不可以意說為明,必信(失下)〔夫卜〕,占其吉凶。《書》曰:「三人占,必從二人之言。」而有大疑者,「謀及庶人」。故孔子云,明君之治,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不患外不知內,惟患內不知外;不患下不知上,惟患上不知下;不患賤不知貴,惟患貴不知賤。故士為知己者死,女為悅己者容,馬為策己者馳,神為通己者明。故人君決獄行(明)〔刑〕,患其不明。或無罪被辜,或有罪蒙恕,或強者專辭,或弱者侵怨,或直者被枉,或屈者不伸,或有信而見疑,或有忠而被害,此皆招天之逆氣,災暴之患,禍亂之變。惟明君治獄案刑,問其情辭,如不虛不匿,不枉不弊,觀其往來,察其進退,聽其聲響,瞻其看視。形懼聲哀,來疾去遲,還顧吁嗟,此怨(情之結)〔結之情〕不得伸也。下瞻盜視,見怯退還,喘息卻聽,沈吟腹計,語言失度,來遲去速,不敢反顧,此罪人欲自免也。孔子曰:「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,人焉廋哉!人焉廋哉!」
治人第六
治人之道,謂道之風化,陳示所以也。(陳)〔故〕經云:「陳之以德義而民與行,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。」日月之明,眾下仰之,乾坤之廣,萬物順之。是以堯、舜之君,遠夷貢獻,桀、紂之君,諸夏背叛,非天移動其人,是乃上化使然也。故治人猶如養苗,先去其穢。故國之將興,而伐於國,國之將衰,而伐於山。明君之治,務知人之所患卑服之吏,小國之臣。故曰,卑服無所不剋,莫知其極,剋食於民,而人有饑乏之變,則生亂逆。唯勸農業,無奪其時,唯薄(敗)〔賦〕斂,無盡民財。如此,富國安家,不亦宜乎?夫有國有家者,不患貧而患不安。故唐、虞之政,利人相逢,用天之時,分地之利,以豫凶年,秋有餘糧,以給不足,天下通財,路不拾遺,民無去就。故五霸之世,不足者奉於有餘。故今諸侯好利,利興民爭,災害並起,強弱相侵,躬耕者少,未作者多,民如浮雲,手足不安。經云:「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盜;不貴無用之物,使民心不亂。」各理其職,是以聖人之政治也。古者齊景公之時,病民(不)〔下〕奢侈,不遂禮制。周、秦之宜,去文就質,而勸民之有利也。夫作無用之器,聚無益之貨,金銀璧玉,珠璣翡翠,奇珍異寶,遠方所出,此非庶人之所用也。錦繡纂組,綺羅綾縠,玄黃衣帛,此非庶人之所服也。雕文刻鏤,伎作之巧,難成之功,妨害農事,輜軿出入,袍裘索(釋)〔襗〕,此非庶人之所飾也。重門畫獸,蕭牆數仞,()〔冢〕墓過度,竭財高尚,此非庶人之所居也。經云:「庶人之所好者,唯躬耕勤苦,謹身節用,以養父母。」制之以財,用之以禮,豐年不奢,凶年不儉,素有蓄積,以儲其後,此治人之道,不亦合於四時之氣乎?
舉措第七
舉措之政,謂舉直措諸枉也。夫治國猶於治身,治身之道,務在養神,治國之道,務在舉賢,是以養神求生,舉賢求安。故國之有輔,如屋之有柱,柱不可細,輔不可弱,柱細則害,輔弱則傾。故治國之道,舉直措諸枉,其國乃安。夫柱以直木為堅,輔以直士為賢,直木出於幽林,直士出於眾下。故人君選舉,必求隱處,或有懷寶迷邦,匹夫同位;或有高才卓絕,不見招求;或有忠賢孝弟,鄉里不舉;或有隱居以求其志,行義以達其道;或有忠質於君,朋黨相讒。堯舉逸人,湯招有莘,周公采賤,皆得其人,以致太平。故人君懸賞以待功,設位以待士,不曠庶官,闢四門以興治務,玄纁以聘幽隱,天下歸心,而不仁者遠矣。夫所用者非所養,所養者非所用,貧陋為下,財色為上,讒邪得志,忠直遠放,玄纁不行,焉得賢輔哉?若夫國危不治,民不安居,此失賢之過也。夫失賢而不危,得賢而不安,未之有也。為人擇官者亂,為官擇人者治,是以聘賢求士,猶嫁娶之道也,未有自嫁之女,出財為婦。故女慕財聘而達其貞,士慕玄纁而達其名,以禮聘士,而其國乃寧矣。
考黜第八
考黜之政,謂遷善黜惡。明主在上,心昭於天,察知善惡,廣及四海,不敢遺小國之臣,下及庶人,進用賢良,退去貪懦,明良上下,企及國理,眾賢雨集,此所以勸善黜惡,陳之休咎。故考黜之政,務知人之所苦。其苦有五。或有小吏因公為私,乘權作姦,左手執戈,右手治生,內侵於官,外採於民,此所苦一也;或有過重罰輕,法令不均,無罪被辜,以致滅身,或有重罪得寬,扶彊抑弱,加以嚴刑,枉責其情,此所苦二也;或有縱罪惡之吏,害告(訢)〔訴〕之人,斷絕語辭,蔽藏其情,掠劫亡命,其枉不常,其所苦三也;或有長吏數易守宰,兼佐為政,阿私所親,枉剋所恨,逼切為行,偏頗不承法制,更因賦斂,傍課採利,送故待新,夤緣徵發,詐偽儲備,以成家產。此所苦四也;或有縣官慕功,賞罰之際,利人之事,買(賞)〔賣〕之費,多所裁量,專其價數,民失其職,其所苦五也。凡此五事,民之五害,有如此者,不可不黜,無此五者,不可不遷。故《書》云:「三載考績,黜陟幽明。」
治軍第九
治軍之政,謂治邊境之事,匡救大亂之道,以威武為政,誅暴討逆,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。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備,故含血之蠹,必有爪牙之用,喜則共戲,怒則相害;人無爪牙,故設兵革之器,以自輔衛。故國以軍為輔,君以臣為佐,輔彊則國安,輔弱則國危,在於所任之將也。非民之將,非國之輔,非軍之主。故治國以文為政,治軍以武為計;治國不可以不從外,治軍不可以不從內。內謂諸夏,外謂戎、狄。戎、狄之人,難以理化,易以威服,禮有所任,威有所施。是以黃帝戰於涿鹿之野,唐堯戰於丹浦之水,舜伐有苗,禹討有扈,自五帝三王至聖之主,德化如斯,尚加之以威武,故兵者凶器,不得已而用之。夫用兵之道,先定其謀,然後乃施其事。審天地之道,察眾人之心,習兵革之器,明賞罰之理,觀敵眾之謀,視道路之險,別安危之處,占主客之情,知進退之宜,順機會之時,設守禦之備,強征伐之勢,揚士卒之能,圖成敗之計,慮生死之事,然後乃可出軍任將,張禽敵之勢,此為軍之大略也。夫將者,人之司命,國之利器,先定其計,然後乃行。其令若漂水暴流,其獲若鷹隼之擊物,靜若弓弩之張,動如機關之發,所向者破,而勍敵自滅。將無思慮,士無氣勢,不齊其心,而專其謀,雖有百萬之眾,而敵不懼矣。非讎不怨,非敵不戰。工非魯般之目,無以見其工巧;戰非孫武之謀,無以出其計運。夫計謀欲密,攻敵欲疾,獲若鷹擊,戰如河決,則兵未勞而敵自散,此用兵之勢也。故善戰者不怒,善勝者不懼。是以智者先勝而後求戰,闇者先戰而後求勝;勝者隨道而修途,敗者斜行而失路;此順逆之計也。將服其威,士專其力,勢不虛動,運如圓石,從高墜下,所向者碎,不可救〔止〕,是以無敵於前,無敵於後,此用兵之勢也。故軍以奇計為謀,以絕智為主,能柔能剛,能弱能強,能存能亡,疾如風雨,舒如江海,不動如泰山,難測如陰陽,無窮如地,充實如天,不竭如江河,終始如三光,生死如四時,衰旺如五行,奇正相生,而不可窮。故軍以糧食為本,兵以奇正為始,器械為用,委積為備。故國困於貴買,貧於遠輸,攻不可再,戰不可三,量力而用,用多則費。罷去無益,則國可寧也,罷去無能,則國可利也。夫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,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。故善〔攻〕者不以兵革,善守者不以城郭。是以高城深池,不足以為固,堅甲銳兵,不足以為強。敵欲固守,攻其無備;敵欲興陳,出其不意;我往敵來,謹設所居;我起敵止,攻其左右;量其合敵,先擊其實。不知守地,不知戰日,可備者眾,則專備者寡。以慮相備,強弱相攻,勇怯相助,前後相赴,左右相趨,如常山之蛇,首尾俱到,此救兵之道也。故勝者全威,謀之於身,知地形勢,不可豫言。議之知其得失,詐之知其安危,計之知其多寡,形之知其生死,慮之知其苦樂,謀之知其善備。故兵從生擊死,避實擊虛,山陵之戰,不仍其高,水土之戰,不逆其流,草上之戰,不涉其深,平地之戰,不逆其虛,道上之戰,不逆其孤;此五者,兵之利,地之所助也。夫軍成於用勢,敗於謀漏,饑於遠輸,渴於躬井,勞於煩擾,佚於安靜,疑於不戰,惑於見利,退於刑罰,進於賞賜,弱於見逼,強於用勢,困於見圍,懼於先至,驚於夜呼,亂於闇昧,迷於失道,窮於絕地,失於暴卒,得於豫計。故立旌旗以視其目,擊金鼓以鳴其耳,設斧鉞以齊其心,陳教令以同其道,興賞賜以勸其功,行誅伐以防其偽。(畫)〔晝〕戰不相聞,旌旗為之舉,夜戰不相見,火鼓為之起,教令有不從,斧鉞為之使。不知九地之便,則不知九變之道。天之陰陽,地之形名,人之腹心,知此三者,獲處其功。知其士乃知其敵,不知其士,則不知其敵,不知其敵,每戰必殆,故軍之所擊,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。五閒之道,軍之所親,將之所厚,非聖智不知用,非仁賢不能使。五閒得其情,則民可用,國可長保。故兵求生則備,不得已則,靜以理安,動以理威,無恃敵之不至,恃吾之不可擊。以近待遠,以逸待勞,以飽待饑,以實待虛,以生待死,以眾待寡,以旺待衰,以伏待來。整整之旌,堂堂之鼓,當順其前,而覆其後,固其險阻,而營其表,委之以利,柔之以害,此治軍之道全矣。
賞罰第十
賞罰之政,謂賞善罰惡也。賞以興功,罰以禁姦,賞不可不平,罰不可不均。賞賜知其所施,則勇士知其所死;刑罰知其所加,則邪惡知其所畏。故賞不可虛施,罰不可妄加,賞虛施則勞臣怨,罰妄加則直士恨,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,楚王有信讒之敗。夫將專恃生殺之威,必生可殺,必殺可生,忿怒不詳,賞罰不明,教令不常,以私為公,此國之五危也。賞罰不明,教令有不從。必殺可生,眾姦不禁;必生可殺,士卒散亡;忿怒不詳,威武不行;賞罰不明,下不勸(力)〔功〕;政教不當,法令不從;以私為公,人有二心。故眾姦不禁,則不可久;士卒散亡,其眾必寡;威武不行,見敵不起;下不勸功,上無強輔;法令不從,事亂不理;人有二心,其國危殆。故防姦以政,救奢以儉,忠直可使理獄,廉平可使賞罰。賞罰不曲,則人死服。路有饑人,廄有肥馬,可謂亡人而自存,薄人而自厚。故人君先募而後賞,先令而後誅,則人親附,畏而愛之,不令而行。賞罰不正,則忠臣死於非罪,而邪臣起於非功。賞賜不避怨讎,則齊桓得管仲之(功)〔力〕;誅罰不避親戚,則周公有殺弟之名。《書》云:「無偏無黨,王道蕩蕩;無黨無偏,王道平平。」此之謂也。
喜怒第十一
喜怒之政,謂喜不應喜無喜之事,怒不應怒無怒之物,喜怒之間,必明其類。怒不犯無罪之人,喜不從可戮之士,喜怒之際,不可不詳。喜不可縱有罪,怒不可戮無辜,喜怒之事,不可妄行。行其私而廢其功,將不可發私怒,而興戰必用眾心,苟合以私忿而合戰,則用眾必敗。怒不可以復悅,喜不可以復怒,故以文為先,以武為後,先勝則必後負,先怒則必後悔,一朝之忿,而亡其身。故君子威而不猛,忿而不怒,憂而不懼,悅而不喜。可忿之事,然後加之威武,威武加則刑罰施,刑罰施則眾姦塞。不加威武,則刑罰不中,刑罰不中,則眾惡不理,其國亡。
治亂第十二
治亂之政,謂省官并職,去文就質也。夫綿綿不絕,必有亂結,纖纖不伐,必成妖孽。夫三綱不正,六紀不理,則大亂生矣。故治國者,圓不失規,方不失矩,本不失末,為政不失其道,萬事可成,其功可保。夫三軍之亂,紛紛擾擾,各惟其理。明君治其綱紀,政治當有先後,先理綱,後理紀;先理令,後理罰;先理近,後理遠;先理內,後理外;先理本,後理末;先理強,後理弱;先理大,後理小;先理身,後理人。是以理綱則紀張,理令則罰行,理近則遠安,理內則外端,理本則末通,理強則弱伸,理大則小行,理上則下正,理身則人敬,此乃治國之道也。
教令第十三
教令之政,謂上為下教也。非法不言,非道不行,上之所為,人之所瞻也。夫釋己教人,是謂逆政,正己教人,是謂順政。故人君先正其身,然後乃行其令。身不正則令不從,令不從則生變亂。故為君之道,以教令為先,誅罰為後,不教而戰,是謂棄之。先習士卒用兵之道,其法其五:一曰,使目習其旌旗指麾之變,縱橫之術;二曰,使耳習聞金鼓之聲,動靜行止;三曰,使心習刑罰之嚴,爵賞之利;四曰,使手習五兵之便,鬥戰之備;五曰,使足習周旋走趨之列,進退之宜;故號為五教。教令軍陳,各有其道。左教青龍,右教白虎,前教朱雀,後教玄武,中央軒轅。大將軍之所處,左矛右戟,前戈後弩,中央旗鼓。旗動俱起,聞鼓則進,聞金則止,隨其指揮,五陳乃理。正陳之法,旗鼓為之主:一鼓,舉其青旗,則為直陳;二鼓,舉其赤旗,則為銳陳;三鼓,舉其黃旗,則為方陳;四鼓,舉其白旗,則為圓陳;五鼓,舉其黑旗,則為曲陳。直陳者,木陳也;銳陳者,火陳也。方陳者,土陳也;圓陳者,金陳也;曲陳者,水陳也。此五行之陳,輾轉相生,衝對相勝,相生為救,相勝為戰,相生為助,相勝為敵。凡結五陳之法,五五相保,五人為一長,五長為一師,五師為一枝,五枝為一火,五火為一撞,五撞為一軍,則軍士具矣。夫兵利之所便,務知節度。短者持矛戟,長者持弓弩,壯者持旌旗,勇者持金鼓,弱者給糧牧,智者為謀主。鄉里相比,五五相保,一鼓整行,二鼓習陳,三鼓起食,四鼓嚴辦,五鼓就行。聞鼓聽金,然後舉旗,出兵以次第,一鳴鼓三通,旌旗發揚,舉兵先攻者賞,卻退者斬,此教令也。
斬斷第十四
斬斷之政,謂不從教令之法也。其法有七,一曰輕,二曰慢,三曰盜,四曰欺,五曰背,六曰亂,七曰誤,此治軍之禁也。當斷不斷,必受其亂,故設斧鉞之威,以待不從令者誅之。軍法異等,過輕罰重,令不可犯,犯令者斬。期會不到,聞鼓不行,乘寬自留,避迴自止,初近後遠,喚名不應,車甲不具,兵器不備,此為輕軍,輕軍者斬。受令不傳,傳令不審,迷惑吏士,金鼓不聞,旌旗不睹,此謂慢軍,慢軍者斬。食不稟糧,軍不省兵,賦賜不均,阿私所親,取非其物,借貸不還,奪人頭首,以獲其功,此謂盜軍,盜軍者斬。變改姓名,衣服不鮮,旌旗裂壞,金鼓不具,兵刃不磨,器仗不堅,矢不著羽,弓弩無弦,法令不行,此為欺軍,欺軍者斬。聞鼓不進,聞金不止,按旗不伏,舉旗不起,指揮不隨,避前向後,縱發亂行,折其弓弩之勢,卻退不鬥,宜左或右,扶傷舉死,自託而歸,此謂背軍,背軍者斬。出軍行將,士卒爭先,紛紛擾擾,車騎相連,咽塞路道,後不得先,呼喚諠譁,無所聽聞,失亂行次,兵刃中傷,長短不理,上下縱橫,此謂亂軍,亂軍者斬。屯營所止,問其鄉里,親近相隨,共食相保,不得越次,強入他伍;干誤次第,不可呵止,度營出入,不由門戶,不自啟白,姦邪所起,知者不告,罪同一等,合人飲酒,阿私取受,大言警語,疑惑吏士,此謂誤軍,誤軍者斬。斬斷之後,此萬事乃理也。
〔軍有七禁,一曰輕,二曰慢,三曰盜,四曰欺,五曰背,六曰亂,七曰誤,此治軍之禁也。若朝會不到,聞鼓不行,乘寬自留,迴避務止,初近而後遠,喚名而不應,軍甲不具,兵器不備,此謂輕軍。有此者斬之受令不傳,傳之不審,以惑吏士,金鼓不聞,旌旗不睹,此謂慢軍。有此者斬之食不廩糧,軍不部兵,賦賜不均,阿私所親,取非其物,借貸不還,奪人頭首,以獲功名,此謂盜軍。有此者斬之若變易姓名,衣服不鮮,金鼓不具,兵刃不磨,器仗不堅,矢不著羽,弓弩無絃,主者吏士,法令不從,此謂欺軍。有此者斬之聞鼓不行,叩金不止,按旗不伏,舉旗不起,指麾不隨,避前在後,縱發亂行,折兵弩之勢,卻退不鬥,或左或右,扶傷舉死,因託歸還,此謂背軍。有此者斬之出軍行將,士卒爭先,紛紛擾擾,軍騎相連,咽塞道路,後不得前,呼喚諠譁,無所聽聞,失行亂次,兵刃中傷,長將不理,上下縱橫;此謂亂軍。有此者斬之屯營所止,問其鄉里,親近相隨,共食相保,呼召不得,越入他位,干誤次第,不可呵止,度營出入,不由門戶,不自啟白,奸邪所起,知者不告,罪同一等,合人飲食,阿私所受,大言驚語,疑惑吏士,此謂誤軍。有此者斬之〕
思慮第十五
思慮之政,謂思近慮遠也。夫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,故君子思不出其位。思者,正謀也,慮者,思事之計也。非其位不謀其政,非其事不慮其計。大事起於難,小事起於易。故欲思其利,必慮其害,欲思其成,必慮其敗。是以九重之臺,雖高必壞。故仰高者不可忽其下,瞻前者不可忽其敗。是以秦穆公伐鄭,二子知其害;吳王受越女,子胥知其敗;虞受晉璧馬,宮之奇知其害;宋襄公練兵車,目夷知其負。凡此之智,思慮之至,可謂明矣。夫隨覆陳之軌,追陷溺之後,以赴其前,何及之有?故秦承霸業,不及堯、舜之道。夫危生於安,亡生於存,亂生於治。君子視微知著,見始知終,禍無從起,此思慮之政也。
陰察第十六
陰察之政,譬喻物類,以覺悟其意也。外傷則內孤,上惑則下疑;疑則親者不用,惑則視者失度;失度則亂謀,亂謀則國危,國危則不安。是以思者慮遠,遠慮者安,無慮者危。富者得志,貧者失時,甚愛太費,多藏厚亡,竭財相買,無功自專,憂事眾者煩,煩生於怠。船蕩則水入,囊穿則內空,山小無獸,水淺無魚,樹弱無巢,牆壞(屈)〔屋〕傾,隄決水漾,疾走者仆,安行者遲,乘危者淺,履冰者懼,涉泉者溺,遇水者渡,無楫者不濟,失侶者遠顧,賞罰者省功,不誠者失信。唇亡齒寒,毛落皮單。阿私亂言,偏聽者生患。善謀者勝,惡謀者分,善之勸惡,如春雨澤。麒麟易乘,駑駘難習。不視者盲,不聽者聾。根傷則葉枯,葉枯則花落,花落則實亡。柱細則屋傾,本細則末撓,下小則上崩。不辨黑白,棄土取石,虎羊同群。衣破者補,帶短者續。弄刀者傷手,打跳者傷足。洗不(立)〔必〕江河,要之卻垢;馬不必騏驥,要之疾足;賢不必聖人,要之智通。總之,有五德:一曰禁暴止兵,二曰賞賢罰罪,三曰安仁和眾,四曰保人定功,五曰豐撓拒讒,此之謂五德。
卷四
《將苑》
兵權
夫兵權者,是三軍之司命,主將之威勢。將能執兵之權,操兵之要勢,而臨群下,譬如猛虎,加之羽翼,而翱翔四海,隨所遇而施之。若將失權,不操其勢,亦如魚龍脫於江湖,欲求游洋之勢,奔濤戲浪,何可得也。
逐惡
夫軍國之弊,有五(吾)〔害〕焉:一曰,結黨相連,毀譖賢良;二曰,(移)〔侈〕其衣服,異其冠帶;三曰,虛誇(奴)〔妖〕術,詭言神道;四曰,專察是非,私以動(象)〔眾〕;五曰,伺候得失,陰結敵人。此所謂姦偽悖德之人,可遠而不可親也。
知人性
夫知人之性,莫難察焉。美惡既殊,情貌不一,有溫良而為詐者,有外恭而內欺者,有外勇而內怯者,有盡力而不忠者。然知人之道有七焉:一曰,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;二曰,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;三曰,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;四曰,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;五曰,醉之以酒而觀其性;六曰,臨之以利而觀其廉;七曰,期之以事而觀其信。
將材
夫將材有九。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而知其饑寒,察其勞苦,此之謂仁將。事無苟免,不為利撓,有死之(勞)〔榮〕,無生之辱,此之謂義將。貴而不驕,勝而不恃,賢而能下,剛而能忍,此之謂禮將。奇變莫測,動應多端,轉禍為福,臨危制〔勝〕,此之謂智將。進有厚賞,退有嚴刑,賞不逾時,刑不擇貴,此之謂信將。足輕戎馬,氣蓋千夫,善固疆埸,長於劍戟,此之謂步將。登高履險,馳射如飛,進則先行,退則後殿,此之謂騎將。氣凌三軍,志輕強虜,怯於小戰,勇於大敵,此之謂猛將。見賢若不及,從諫如〔順〕流,寬而能強,勇而多計,此之謂大將。
將器
將之器,其用大小不同。若乃察其姦,伺其禍,為眾所服,此十夫之將。夙興夜寐,言詞密察,此百夫之將。直而有慮,勇而能鬥,此千夫之將。外貌桓桓,中情烈烈,知人勤勞,悉人饑寒,此萬夫之將。進賢進能,日慎一日,誠信寬大,閑於理亂,此十萬人之將。仁愛洽於下,信義服鄰國,上知天文,中察人事,下識地理,四海之內,視如室家,此天下之將。
將弊
夫為將之道,有八弊焉,一曰貪而無厭,二曰賢嫉能,三曰信讒好佞,四曰料彼不自料,五曰猶豫不自決,六曰荒淫於酒色,七曰姦詐而自怯,八曰狡言而不以禮。
將志
兵者凶器,將者危任,是以器剛則缺,任重則危。故善將者,不恃彊,不怙勢,寵之而不喜,辱之而不懼,見利不貪,見美不淫,以身殉國,壹意而已。
將善
將有(字君)〔五善〕四欲。五善者,所謂善知敵之形勢,善知進退之道,善知國之虛實,善知天時人事,善知山川險阻。四欲者,所謂戰欲奇,謀欲密,眾欲靜,心欲一。
將剛
善將者,其剛不可折,其柔不可卷,故以弱制強,以柔制剛。純柔純弱,其勢必削,純剛純強,其勢必亡;不柔不剛,合道之常。
將驕
將不可驕,驕則失禮,失禮則人離,人離則眾叛。將不可吝,吝則賞不行,賞不行則士不致命,士不致命則軍無功。無功則國虛,國虛則寇實矣。孔子曰: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餘不足觀也已。」
將疆
將有五彊八惡。高節可以厲俗,孝弟可以揚名,信義可以交友,沈慮可以容眾,力行可以建功,此將之五彊也。謀不能料是非,禮不能任賢良,政不能正刑法,富不能濟窮阨,智不能備未形,慮不能防微密,達不能舉所知,敗不能無怨謗,此之謂八惡也。
出師
古者國有危難,君簡賢能而任之。齊三日,入太廟,南面而立;將北面,太師進鉞於君。君持鉞柄以授將,曰:「從此至軍,將軍其裁之。」復命曰:「見其虛則進,見其實則退。勿以身貴而賤人,勿以獨見而違眾,勿恃功能而失忠信。士未坐,勿坐,士未食,勿食,同寒暑,等勞逸,齊甘苦,均危患;如此,則士必盡死,敵必可亡。」將受詞,鑿凶門,引軍而出。君送之,跪而推轂,曰:「進退惟時,軍中事,不由君命,皆由將出。」若此,則無天於上,無地於下,無敵於前,無主於後,是以智者為之慮,勇者為之鬥,故能戰勝於外,功成於內,揚名於後世,福流於子孫矣。
擇材
夫師之行也,有好鬥樂戰,獨取彊敵者,聚為一徒,名曰報國之士;有氣蓋三軍,材力勇健者,聚為一徒,名曰突陳之士;有輕足善步,走如奔馬者,聚為一徒,名曰搴旗之士;有騎射如飛,發無不中者,聚為一徒,名曰爭鋒之士;有射必中,中必死者,聚為一徒,名曰飛馳之士;有善發強弩,遠而必中者,聚為一徒,名曰摧鋒之士。此六軍之善士,各因其能而用之也。
智用
夫為將之道,必順天、因時、依人以立勝也。故天作時不作而人作,是謂逆時;時作天不作而人作,是謂逆天;天作時作而人不作,是謂逆人。智者不逆天,亦不逆時,亦不逆人也。
不陳
古之善理者不師,善師者不陳,善陳者不戰,善戰者不敗,善敗者不亡。昔者,聖人之治理也,安其居,樂其業,至老不相攻伐,可謂善理者不師也。若舜修典刑,咎繇作士師,人不干令,刑無可施,可謂善師者不陳。若禹伐有苗,舜舞干羽而苗民格,可謂善陳者不戰。若齊桓南服彊楚,北服山戎,可謂善戰者不敗。若楚昭遭禍,奔秦求救,卒能返國,可謂善敗者不亡矣。
將誡
《書》曰:「狎侮君子,罔以盡人心,狎侮小人,罔以盡人力。」固行兵之要,務攬英雄之心,嚴賞罰之科,總文武之道,操剛柔之術,說禮樂而敦詩書,先仁義而後智勇;靜如潛魚,動若奔獺,喪其所連,折其所強,耀以旌旗,戒以金鼓,退若山移,進如風雨,擊崩若摧,合戰如虎;迫而容之,利而誘之,亂而取之,卑而驕之,親而離之,強而弱之,有危者安之,有懼者悅之,有叛者懷之,有冤者(卑)〔申〕之,有彊者抑之,有弱者扶之,有謀者親之,有讒者覆之,獲財者與之;不倍兵以攻弱,不恃眾以輕敵,不傲才以驕人,不以寵而作威;先計而後動,知勝而始戰,得其財帛不自寶,得其子女不自使。將能如此,嚴號申令,而人願鬥,則兵合刃接而人樂死矣。
戒備
夫國之大務,莫先於戒備。若夫失之毫釐,則差若千里,覆軍殺將,勢不踰息,可不懼哉!故有患難,君臣旰食而謀之,擇賢而任之。若乃居安而不思危,寇至而不知懼,此謂燕巢於幕,魚游於鼎,亡不俟夕矣!《傳》曰:「不備不虞,不可以師。」又曰:「豫備無虞,古之善政。」又曰:「蜂蠆尚有毒,而況國乎?」無備,雖眾不可恃也。故曰,有備無患。故三軍之行,不可無備也。
習練
夫軍無習練,百不當一;習而用之,一可當百。故仲尼曰:「不教而戰,是謂棄之。」又曰:「善人教民七年,亦可以即戎矣。」然則即戎之不可不教,教之以禮義,誨之以忠信,誡之以典刑,威之以賞罰,故人知勸。然後習之,或陳而分之,坐而起之,行而止之,走而卻之,別而合之,散而聚之。一人可教十人,十人可教百人,百人可教千人,千人可教萬人,可教三軍,然後教練而敵可勝矣。
軍蠹
夫三軍之行,有探候不審,烽火失度;後期犯令,不應時機,阻亂師徒;乍前乍後,不合金鼓;上不恤下,削斂無度;營私徇己,不恤饑寒;非言妖辭,妄陳禍福;無事喧雜,驚惑將吏;勇不受制,專而陵上;侵竭府庫,(檀)〔擅〕給其財。此九者,三軍之蠹,有之必敗也。
腹心
夫為將者,必有腹心、耳目、爪牙。無腹心者,如人夜行,無所措手足:無手足者,如冥然而居,不知運動;無爪牙者,如饑人食毒物,無不死矣。故善將者,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,沈審謹密者為耳目,勇悍善敵者為爪牙。
謹候
夫敗軍喪師,未有不因輕敵而致禍者,故師出以律,失律則凶。律有十五焉,一曰慮,間諜明也;二曰詰,誶候謹也;三曰勇,敵眾不撓也;四曰廉,見利思義也;五曰平,賞罰均也;六曰忍,善含恥也;七日寬,能容眾也;八曰信,重然諾也;九曰敬,禮賢能也;十曰明,不納讒也;十一曰謹,不違禮也;十二曰仁,義養士卒也;十三曰忠,以身殉國也;十四曰分,知止足也;十五曰謀,自料知他也。
機形
夫以愚克智,逆也;以智克愚,順也;以智克智,機也。其道有三,一曰事,二曰勢,三曰情。事機作而不能應,非智也;勢機動而不能制,非賢也;情機發而不能行,非勇也。善將者,必因機而立勝。
重刑
吳起曰:鼓鼙金鐸,所以威耳,旌幟,所以威目,禁令刑罰,所以威心。耳威以聲,不可(以)不清;目威以容,不可不明;心威以刑,不可不嚴。三者不立,士可怠也。〔故〕曰,將之所麾,莫不心移;將之所指,莫不前死矣。
善將
古之善將者有四,示之以進退,故人知禁;誘之以仁義,故人知禮;重之以是非,故人知勸;決之以賞罰,故人知信。禁、禮、勸、信,師之大經也,未有綱直而目不舒也。故能戰必勝,攻必取。庸將不然,退則不能止,進則不能禁,故與軍同亡;無勸戒則賞罰失度,人不知信,而(資)〔賢〕良退伏,諂頑登用;是以戰必敗散也。
審因
夫因人之勢以伐惡,則黃帝不能與爭威矣。因人之力以決勝,則湯、武不能與爭功矣。若能審因而加之威勝,則萬夫之雄將可圖,四海之英豪受制矣。
兵勢
夫行兵之勢有三焉,一曰天,二曰地,三曰人。天勢者,日月清明,五星合度,慧孛不殃,風氣調和。地勢者,城峻重崖,洪波千里,石門幽洞,羊腸曲沃。人勢者,主聖將賢,三軍由禮,士卒用命,糧甲堅備。善將者,因天之時,就地之勢,依人之利,則所向者無敵,所擊者萬全矣。
勝敗
賢才居上,不肖居下,三軍悅樂,士卒畏服,相議以勇鬥,相望以威武,相勸以刑賞,此必(然)〔勝〕之徵也。士卒惰慢,三軍數驚,下無禮信,人不畏法,相恐以敵,相語以利,相囑以禍福,相惑以妖言,此必敗之徵也。
假權
夫將者,人命之所縣也,成敗之所繫也,禍福之所倚也,而上(下)〔不〕假之以賞罰,是猶束猱之手,而責之以騰捷,膠離婁之目,而使之辨青黃,不可得也。若賞移在權臣,罰不由主將,人苟自利,誰懷鬥心?雖伊、呂之謀,韓、白之功,而不能自衛也。故孫武曰:「將之出,君命有所不受。」亞夫曰:「軍中聞將軍之命,不聞有天子之詔。」
哀死
古之善將者,養人如養己子,有難,則以身先之,有功,則以身後之,傷者,泣而撫之,死者,哀而葬之,饑者,捨食而食〔之〕,寒者,解衣而衣之,智者,禮而祿之,勇者,◇賞而勸之。將能如此,所向必捷矣。
三賓
夫(二)〔三〕軍之行也,必有賓客,群議得失,以資將用。有詞若縣流,奇謀不測,博聞廣見,多藝多才,此萬夫之望,可引為上賓。有猛若熊虎,捷若騰猿,剛如鐵石,利若龍泉,此一時之雄,可以為中賓。有多言或中,薄技小才,常人之能,此可引為下賓。
後應
若乃(圓)〔圖〕難於易,為大於細,先動後用,刑於無刑,此用兵之智也。師徒已(成)〔列〕,戎馬交馳,強弩纔臨,短兵又接,乘威布信,敵人告急,此用兵之能也。身衝矢石,爭勝一時,成敗未分,我傷彼死,此用兵之下也。
便利
夫草木叢集,利以遊逸;重塞山林,利以不意;前林無隱,利以潛伏;以少擊眾,利以日莫;以眾擊寡,利以清晨;強弩長兵,利以捷次;踰淵隔水,風大暗昧,利以博前擊後。
應機
夫必勝之術,合變之形,在於機也。非智者孰能見機而作乎?見機之道,莫先於不意。故猛獸失險,童子持戟以追之,蜂蠆發毒,壯夫徬徨而失色,以其禍出不圖,變速非慮也。
揣能
古之善用兵者,揣其能而料其勝負。主孰聖也?將孰賢也?吏孰能也?糧餉孰豐也?士卒孰練也?軍容孰整也?戎馬孰逸也?形勢孰險也。賓客孰智也?鄰國孰懼也?財貨孰多也?百姓孰安也?由此觀之,強弱之形,可以決矣。
輕戰
螫蟲之觸,負其毒也;戰士能勇,恃其備也。所以(銳)〔鋒〕銳甲堅,則人輕戰。故甲不堅密,與肉袒同;〔弩不及遠,與短兵同〕;射不能中,與無矢同;中不能入,與無鏃同;探候不謹,與無目同;將帥不勇,與無將同。
地勢
夫地勢者,兵之助也,不知戰(他)〔地〕而求勝者,未之有也。山林土陵,邱阜大川,此步兵之地。土高山狹,蔓衍相屬,此車騎之地。依山附澗,高林深谷,此弓弩之地。草淺土平,可前可後,此長戟之地。蘆葦相參,竹樹交映,此鎗矛之地也。
情勢
夫將有勇而輕死者,有急而心速者,有貪而喜利者,有仁而不忍者,有智而心怯者,有謀而情緩者。是故勇而輕死者,可暴也;急而心速者,可久也;貪而喜利者,可遺也;仁而不忍者,可芳也;智而心怯者,可窘也;謀而情緩者,可襲也。
擊勢
古之善鬥者,必先探敵情而後圖之。凡師老糧絕,百姓愁怨,軍令不習,器械不修,計不先設〔卒不練習〕,外救不至,將吏刻剝,賞罰輕〔懈〕,營伍失次(次),戰勝而驕,可以攻之。若用賢授能,糧食羨餘,甲兵堅利,四鄰和睦,大國應援,〔糧備有餘,政教不虛〕,敵有此者,引而計之。
整師
夫出師行軍,以整為勝。若賞罰不明,法令不信,金之不止,鼓之不進,雖有百萬之師,無益於用。所謂整師者,居則有禮,動則有威,進不可當,退不可逼,前後應接,左右應旄〔與之安〕,而不與之危,其眾可合而不可離,可用而不可疲矣。
厲士
夫用兵之道,尊之以爵,贍之以財,則士無不至矣;接之以禮,厲之以信,則士無不死矣;畜恩不倦,法若畫一,則士無不服矣;先之以身,後之以人,則士無不勇矣;小善必錄,小功必賞,則士無不勸矣。
自勉
聖人則天,賢者法地,智者則古。驕者招毀,妄者稔禍,多語者寡信,自奉者少恩,賞於無功者離,罰加無罪者怨,喜怒不當者滅。
戰道
夫林戰之道,晝廣旌旗,夜多金鼓,利用短兵,巧在設伏,或攻于前,或發於後。叢(載)〔戰〕之道,利用劍楯,將欲圖之,先度其路,十里一場,五里一應,偃戢旌旗,特嚴金鼓,令賊無措手足。谷戰之道,巧於設伏,利以勇鬥,輕足之士淩其高,必死之(死)〔士〕殿其後,列強弩而衝之,持短兵而繼之,彼不得前,我不得往。水戰之道,利在舟楫,練習士卒以乘之,多張旗幟以惑之,嚴弓弩以申之,持短兵以捍之,設堅柵以衛之,順其流而擊之。夜戰之道,利在機密,或潛師以衝之,以出其不意,或多火鼓,以亂其耳目,馳而攻之,可以勝矣。
和人
夫用兵之道,在於人和,人和則不勸而自戰矣。若將吏相猜,士卒不服,忠謀不用,群下謗議,讒慝互生,雖有湯、武之智,而不能取勝於匹夫,況眾人乎。〔故《傳》曰:「兵猶火也,不戢將自焚。」〕
察情
夫兵起而靜者,恃其險也;迫而挑戰者,欲人之進也;眾樹()〔動〕者,車來也;塵土卑而廣者,徒來也;辭強而進驅者,退也;半進而半退者,誘也;杖而行者,饑也;見利而不進者,勞也;鳥集者,虛也;夜呼者,恐也;軍擾者,將不重也;旌旗動者,亂也;吏怒者,倦也;數賞者,窘也;數罰者,困也;〔先暴而後畏其眾者,不靜之至也〕;來委謝者,欲休息也;幣重而言甘者,誘也。
將情
夫為將之道,軍井未汲,將不言渴;軍食未熟,將不言饑;軍火未然,將不言寒;軍幕未施,將不言困;夏不操扇,雨不張蓋,與眾同也。
威令
夫一人之身,百萬之眾,束肩斂息,重足俯聽,莫敢仰視者,法制使然也。若乃上無刑罰,下無禮義,雖〔貴〕有天下,富有四海,而不能自免者,桀、紂之類也。夫以匹夫之刑,令〔之〕以賞罰,而人不能逆其命者,孫武、穰苴之類也。故令不可輕,勢不可通。
東夷
東夷之性,薄禮少義,捍急能鬥,依山塹海,憑險自固,上下和睦,百姓安樂,未可圖也。若上亂下離,則可以行閒,閒起則隙生,隙生則修德以來之,固甲兵而擊之,其勢必克也。
南蠻
南蠻多種,性不能教,連合朋黨,失意則相攻,居洞依山,或聚或散,西至崑崙,東至洋海,海產奇貨,故人貪而勇戰,春夏多疾疫,利在疾戰,不可久師也。
西戎
西戎之性,勇悍好利,或城居,或野處,米糧少,金貝多,故人勇戰鬥,難敗。自磧〔石〕以西,諸戎種繁,地廣行險,俗負強很,故人多不臣,當候之以外釁,伺之以內亂,則可破矣。
北狄
北狄居無城郭,隨逐水草,勢利則南侵,勢失則相遁,長山廣磧,足以自衛,饑則捕獸飲乳,寒則寢皮服裘,奔走射獵,以殺為務,未可以道德懷之,未可以兵戎服之。漢不與戰。其略有三:漢卒且耕且戰,故疲而怯,虜但牧獵,故逸而勇,以疲敵逸,以怯敵勇,不相當也,此不可戰一也。漢長於步,日馳百里,虜長於騎,日乃倍之,漢逐虜發(齋)〔齎〕糧負甲而隨之,虜逐(漠)〔漢〕則驅疾騎而運之,運負之勢已殊,走逐之形不等,此不可戰二也。漢戰多步,虜戰多騎,爭地形之勢,則騎疾於步,遲疾勢縣,此不可戰三也。不得已,則莫若守邊。守邊之道,揀良將而任之,訓(後)〔銳〕士而禦之,廣營田而實之,設鋒堠而待之,候其虛而乘之,因其衰而取之,所謂資不費而寇自除矣,人不疲而虜自寬矣。
卷五
南征表
初謂高定失其窟穴,獲其妻子,道窮計盡,當歸首以取生也。而邈蠻心異,乃更殺人為盟,糾合其類二千餘人,求欲死戰。○《北堂書鈔》卷一百五十八。
軍令
軍行,人將一斗乾飯,不得持烏育及幔,餘大車乘帳幔,什光耀日,往就與會矣。○《北堂書鈔》卷一百三十二。
算計
〔今〕荊州非少人也,而著籍者寡,平居發調,則人心不悅;〔可語鎮南,令國中〕凡有游戶者,皆使自實,因錄以益眾可也。○《通典》一百四十八。《御覽》二百九十九。
今上縣之戰,更在賊門,戰地平如案。○《書鈔》一百五十七。